公众号
视频号

News

分享到:
微信
微博
Qzone
QQ
楼层该怎么选?
时间:2020.06.17

娱乐圈明星置业买豪宅,早已不是什么新闻。但有人开脑洞发问:如果这些明星也买高层住宅,那么,会是谁最擅长挑楼层?这其实是个脑筋急转弯,可能最合适的答案,是《十二楼的莫文蔚》。




——日益增高的城市建筑


目前,中国城市里的高层住宅,越来越普遍,至少有半数城市居民,都安家于小高层、高层的住宅楼。“买房选几楼最好”,是个几乎让每个置业者都头痛过的问题,而各自的一番研究,也让他们各有见解,各有讲究。


众说纷纭中,有人认为顶层绝不能买,有人说底层必不可选;有人执迷于“七上八下”的口彩,将8楼无情排除,也有人热衷“8”谐音“发”,非8楼不住;有人“接轨”欧美喜好,令“13楼”无人问津……


基本上,置业者对楼层的选择,大都比较理性务实,各有自己的考虑和依据。但很多“口彩”、“风水”等略显玄学的理由,其实并不像他们认为的那样,是一种“古老的传统智慧”。毕竟,在古代,“危楼高百尺”只是一个夸张的修辞手法,人们在置业的时候基本没有楼层的烦恼。



中国人的楼层困扰缘何而来?
▄▄▄


说起来,这是一个“生产力制约建筑形态”的事情:当时的社会没有现代的钢筋水泥,没有发达的建筑科技,以砖木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古代建筑,不仅在技术上很难做到高耸入云,也会受到经济性和等级制度的制约。




——明清时期古建筑示意


所以,除了皇宫和佛塔等特定建筑可以建得比较高,一般民居,最多也就是两层,即便是家族人口庞大,又广蓄奴婢的王公贵族和大富之家,他们的宅邸,也都还是在平面上做“摊大饼”的扩张,而非在楼层上做文章。


也是因此,从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开始,广占地、多建房的“合院”形制,直到民国依然是广受社会各界偏爱的理想住宅。




——“合院”形制的建筑 至今仍有不少拥趸


比如,在一百零一年前的北京,月入高达300大洋的鲁迅先生即以分期的形式,做了一次大手笔的置业,当时城市里的高级职员月薪一般不超过15大洋,这一套总价3675块大洋的三进四合院,以价格而论绝对是“大豪宅”,除了价格的“豪”,这个合院总共有32间房子,也确实称得上“大”,否则,很难住得下周氏三兄弟及他们的家人和家政人员。




——鲁迅先生的四合院


即便到了新中国建国后,当时的国民住宅,依然是较为低矮的传统建筑,如四合院、筑土平房,城市当中的西洋楼,还是绝对稀少的 “西洋景”,约83.8米的上海国际饭店等高楼,对大多数人都是只可远观的稀罕存在。




——老上海的“摩天梦” 上海国际饭店


另外,大约很少有人知道,这座“二十四层”楼,甚至可以称之为改变建筑大师贝聿铭人生轨迹的“启蒙者”:1933年开建之时,时年16岁的贝先生每天都会呆坐在上海外滩的梧桐树下,看这座高楼是如何一点一点造起来的,想必也正是这段时光,令大师树立起了自己的理想。


随后的60年代至80年代,大量兴起的“筒子楼”虽然“长了身高”,但在福利分房制度下,基本也不太有允许人们挑挑拣拣。真正对楼层开始挑剔,还是得到商品房大量普及的20世纪90年代。




——即将拆除的筒子楼



摩天大楼为何在西方流行起来?
▄▄▄


不止是中国,在摩天大楼发源地的西方,这种类似的历程也同样存在。毕竟,在世界第一栋真正的摩天大楼,即1885年的芝加哥家庭保险大楼出现之前,超过6层楼的建筑都是令人咂舌的庞然大物,也是人们不愿意选择的住宅类型。




——建于1885年世界第一栋摩天大楼芝加哥家庭保险大楼


究其原因,也很简单,真正的电梯被发明之前,当时的水压垂直升降机,最高升限也就约15米,且安全性存疑,面对“是老老实实爬楼梯还是冒险乘坐升降机”的选择,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“Neither”。所以,在高层建筑与电梯技术都成熟之前,西方人也不太存在选择楼层的“困难症”。



哪些是真正的好楼层?
▄▄▄


一番拆解,我们已发现,将楼层选择“诉之传统”,是立不住跟脚的“伪传统”。那么,到了今天,我们在楼层选择上又有怎样的好恶?


根据清华大学环境科学小组的调查,在近几年的青年置业群体中,最不受欢迎的楼层分别是1楼、2楼、4楼、14楼、18楼和顶楼,最受欢迎的楼层则是3楼、12楼、15楼、16楼、19楼、20楼、21楼、22楼、23楼、25楼、26楼、28楼、29楼、30楼等。

 



——高层示意效果图


无论是偏爱还是抗拒,两种态度下,各自“入选”的楼层,都不在少数。这种“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”的争论,也表明对买房的人来说,确实不存在哪一层楼,是能讨得所有人欢心的“黄金楼层”。


至于为何无法达成共识,原因其实很简单:每个购房者的家庭结构都可能不一样,每个人的主观喜好也不会雷同,更何况不同的城市,不同的小区甚至不同的楼栋,各自的气候条件、通风采光状况,以及噪音、潮气、尘霾等不利因素,甚至电梯配置、社区绿化等,都各有不同。




——除了高度,楼间距和户型等因素都有可能对采光产生影响


那么,对“好楼层”的讨论和分析,必须加一个中学物理课本上常见的定语“将特定因素忽略不计”,才可能得出一些比较通行的结论。以常见的33层高层住宅楼为例,各楼层都有怎样的优缺点呢?让我们从底层开始,做一些利弊上的拆解。



底层
▄▄▄


优点:一般会自带入户小院,能额外满足城市人“侍弄花草”的情趣,并且方便老人小孩出入,偶有意外,也便于逃离。

缺点:采光较差、潮气较大,如果临街的话,还会有汽车尾气污染、噪音扰民的困扰,另外,可能还会有虫蚁入侵。



2-7层
▄▄▄


优点:对老人小孩显得很方便,不用担心挤电梯或电梯停电,噪音影响和被盗的几率,大大小于底层。

缺点:采光通风和居家视野,仍不太理想,并有随楼层降低而负面效果上升的趋势。



8-11层
▄▄▄


优点:各方面都较均衡的楼层,高低适中、视野较好、舒适度也不错,网络调查显示,约62.77%的网友对这个楼层段情有独钟。

缺点:价格比较高,也是传说中的 “扬灰层”,但物理学家已经辟谣:灰尘和废气会均匀地飘散在空气中,而不是只聚集在这个高度,PM值的浓度随楼层升高的变化,基本可以忽略不计。



12-27层
▄▄▄


优点:通风采光性能十分良好,可以真正欣赏到社区的园林景观,安全性、私密性都很高,基本不用担心“蜘蛛侠”和夏季蚊虫的“拜访”。

缺点:有“恐高症”的业主不宜强行选择,偶尔遭遇电梯停电,爬楼十分考验体力和忍耐度。



28-32层
▄▄▄


优点:拥有可以俯视社区、平视其他高楼的绝佳视角,通风采光是无需强调的“基本配置”,年均有效日照时间,倍于低楼层。

缺点:冬季寒风吹拂的“风噪”较大,上下楼等电梯的时间较长。



顶层
▄▄▄


优点:绝对的“一览众山小”,无需担心楼顶吵,私密性最佳,并且单价一般都较低,大多时候,会有“赠送阁楼”的彩蛋。

缺点:直面太阳直射,夏热冬冷,水压最小。


想要住得更舒适,除了要根据家庭结构和家人的实际需求,选对楼层,有些事项也必须额外留心。比如,除了要关心社区和楼栋之外,也不能忽视社区周边是否存在遮挡阳光和视野的建筑、山体,另外,高层住宅的“设备层”,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噪音和辐射,在挑选楼层时,也须多加留意。


正如前文所述,人们对楼层的选择,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。而今,随着时代的发展,各类新兴的建筑技术和其他科技的爆发,也带来了人们对楼层偏好的改变。




——高层示意效果图


从融信的经验和探索来看,通过楼间距的合理拉开,以及架空层的设置,低楼层的通风采光效果,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,而外墙体隔热处理技术的成熟、保温门窗的大量运用,也在很大程度上,消除了高楼层夏季的“吸热”属性。此外,配合小区的“颜值”围墙、大面积绿化和隔音系统化等多重举措,基本上整栋楼的“均好性”都会上升几个层级,许多常见的楼层弊端,都已成为了“过去式”,置业者选择楼层的“知识储备”,也理应及时“更新”。


总而言之,选楼层,不可人云亦云,不能依赖直觉和“眼缘”,而是要结合实际,并与时俱进,用一双跟得上形势的慧眼和细如发丝的“侦探心脏”,去剥开层层迷障,找得到最适合自己的优解。


“居住”,是国人心目中最具分量的话题之一。如今,人们对“居住”的理解,早已不仅是“有处栖身”,更是寻找适合自己的,美好的生活方式。

 

以理性思维为犀利剖刀,并借助代入居者立场的换位思考,【融信知乎】专栏,将以“剥洋葱”一般的层层剖析,对影响居住品质和生活体验的常见人居问题,进行针对性分解,并追根溯源,厘清每一种人居设计、每一种置业选择背后的价值逻辑。融信希望,通过持续的解惑和科普,能令每一个人都能变身生活的大师,找到和经营出最契合自己的生活方式。


版权所有:融信集团 © RONSHINE GROUP
闽ICP备11027800号-1 网站建设:海西天成